巧媳妇制造搭上国际列车 2.2万条朝拜巾发往迪拜

2016-11-13| 发布者: C_肉嘉馍| 查看: 328 |原作者: C_肉嘉馍

巧媳妇制造搭上国际列车2.2万条朝拜巾发往迪拜 来源:河南日报 2012年以来,商水县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众多企业走上了“公司+订单+定点+农户”的加工经营模式,产能大大提高。装载着2.2万条商水“巧媳妇”生产的朝拜巾,经海路发往迪拜,再由迪拜流向中东市场...

巧媳妇制造搭上国际列车2.2万条朝拜巾发往迪拜

来源:河南日报

2012年以来,商水县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众多企业走上了“公司+订单+定点+农户”的加工经营模式,产能大大提高。装载着2.2万条商水“巧媳妇”生产的朝拜巾,经海路发往迪拜,再由迪拜流向中东市场。

在喧闹的上海港码头,每天都有一个16吨重的外贸货柜,装载着2.2万条商水“巧媳妇”生产的朝拜巾,经海路发往迪拜,再由迪拜流向中东市场。

据商水县纺织协会主席彭家力介绍,目前,商水县朝拜巾生产量已占国际市场80%的销售份额,全县24家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产品主要销往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商水县景富织物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每天早上,前来交货、领货的“巧媳妇”们开着三轮车,在公司库房排起了长队。

望着排起长龙等待交货的队伍,景富织物有限公司经理景志伟感叹道:“以前,我们生产朝拜巾都是从几十台机车做起,厂里订单多、人手少,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是政府开展的‘巧媳妇工程’帮了企业的大忙。”

2012年以来,商水县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众多企业走上了“公司+订单+定点+农户”的加工经营模式,产能大大提高。2013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景富织物摆脱了依靠外贸公司出口的传统模式,走上了自行出口的道路,当年创汇220万美元,去年增加到470万美元。

同样,商水的渔网编织最初也是从几十个人代加工点做起,从最简单的几个环节做起,从一个乡镇起步,一双双勤劳的巧手凭着过硬的质量,将渔网编织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政府的引导下,代加工点迅速覆盖全县15个乡镇,从业人员5万人,产品不仅占领全国淡水湖泊渔网编织市场,而且出口俄罗斯、乌克兰以及菲律宾等国家。

返乡创业青年任连军,2015年看准无纺布加工市场后,果断放弃郑州的创业公司,回到家乡兴办华东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县“巧媳妇”工程办公室的支持下,全县104个大小加工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业人员达3.3万人,产品出口美国及东南亚地区。今年1至7月,外贸出口额已达308万美元。

目前,商水县已有外贸出口企业16家,而以“巧媳妇”产业为主的小微企业就涉及20多个产业1100多家,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在商水“巧媳妇”手中,变成了“商水制造”,漂洋过海,异域扬名。

据周口海关统计,今年1至7月,商水县实现进出口总额4149万美元,同比增长690.3%,全部为货物出口。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商水县实施的“巧媳妇”工程。

今年5月20日,备受服装界瞩目的2016河南服装大会暨中国“巧媳妇”工程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商水召开,省内外知名品牌服装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服装发展,共谋精准扶贫。

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河南阿尔本制衣、华东无纺布等巧媳妇工程示范工厂、示范点。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分会执行会长张铁柱参观示范点和示范工厂后发出由衷赞叹:“在服装工业基础并不发达的商水,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将商水的服装产业打造成行业标杆,值得学习借鉴。”

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凝介绍:“如今公司订单出口27个国家80个港口,今年1至7月外贸出口达1108万美元。我们计划在全县再增加500个加工点,让‘巧媳妇’在家门口制作手工绣花、钉扣、钉珠等制品增加经济收入。”

目前,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已初步形成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三大主导产业,其中,以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服装服饰加工点87个,针织纺织加工点14个,从业人员近1.5万人,年增收3亿元;以华东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无纺布制品加工点48个,从业人员近6000人以上,年增收近1亿元;以渔阳渔业为龙头,发展渔网编织加工点100多个,从业人员4万人,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年增收4亿元。

“我们已经把‘巧媳妇’工程纳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全县所有‘巧媳妇’工程项目实现全覆盖,2017年年底有劳动能力的所有贫困人口‘巧媳妇’工程全覆盖,为2018年商水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商水县县长熊和平说。□本报记者赵春喜本报通讯员魏红刘飞

0人已打赏

©2001-2021